高山症狀

當我們躍躍欲試的扛起裝備,邁出步伐,但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會使得大氣壓力下降,導致氧氣的分壓降低;可能就會面臨登山魔王之一「高山症」。而「高山症」是因為低血氧而引起,通常都是因為身體適應高地環境的速度趕不上高度上升的速度所造成。

高山症正確的名稱為「高海拔疾病(High altitude illness)」。當海拔高度的上升時,很多環境條件和地面不太相同,包括低氣壓、低溫、低濕度、高紫外線等,但其中對健康影響最大的就是因氣壓較低,同時導致空氣中氧分壓較低,以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為例,山頂的氧氣含量僅有平地的7成左右,旅客突然處於這樣的特殊環境時,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健康問題。

下山的決定不容易

曾經聽聞朋友在山屋裡休憩一晚後,仍然覺得身體不適,於是選擇下山。這個決定真的非常不容易,畢竟一群人討論了許久才排出的時間,為了一睹美景期待的心情,都必須放棄。如果今天碰上高山症,處置不當的話很有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死亡!所以一定要來認識一下,確保旅程的安全。高山症是因為身體還沒有適應上升的高度及低血氧產生的不舒服,有些人在缺氧的時候同時也會因低血糖、能量不足產生頭痛。所以在耗氧的過程中,定時補充水份、葡萄糖、能量飲等等,比較能夠避免不適!

高山症的分類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
因缺氧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非特異性症狀,多數人到達高海拔地區1~12小時後開始出現症狀,症狀2~3天後會隨著身體適應環境而緩解。通常最先出現的是頭痛症狀(但少數患者沒有頭痛症狀),嘔吐是症狀惡化的重要指標,旅客要多加留意。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
少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旅客,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嗜睡、意識不清、運動失調(步態不穩)、甚至昏迷。步態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出現步態不穩症狀後,若沒有給予妥善治療或降低高度,24小時內就可能致死。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 :
缺氧時會造成肺動脈壓上升,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水份外滲到肺部。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患者也可能併發其他的高海拔疾病。高海拔肺水腫的致死率比另外兩種高海拔疾病更高,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因休息而緩解,就要考慮是否出現高山肺水腫,給予氧氣能緩解症狀,但同時一定要立刻降低高度。

如何預防

  • 出發前諮詢醫師作身體檢查評估。
  • 高度上升原則
    預防勝於治療,緩慢上升,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高度的變化,是預防高山症最重要的準則。
    避免晚上睡在海拔2750公尺以上的旅遊行程。並且盡量避免直接以飛行的方式前往高地。
    如果必須直飛使得首日睡眠在高度超過2750公尺的地區,最好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
  •  一般預防原則
    包括攜帶氧氣瓶或攜帶式加壓袋、避免劇烈的活動、吸菸、喝酒及服用鎮靜劑、吃高碳水化合物、避免吃產氣食物(如豆類或碳酸飲料),都可減輕或避免高山症的發生。
  • 藥物預防
    藥物方面,目前被證實對預防高山症有效的藥物包括丹木斯(Diamox, acetazolamide),類固醇(dexamethasone),鈣離子阻斷劑( nifedipine)。對磺銨劑過敏及蠶豆症者則禁止服用丹木斯。 
  • 其他
    攀登3,000公尺以上高山,應先於海拔2,500公尺左右地區適應高度,約1個晚上後再從事登山活動。 如必須在24小時內由平地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應考慮服用藥物預防。

如果出現高山症,我該怎麼辦?

休息、減少耗氧、給予氧氣、增加環境壓力(降低高度),離開高度環境。
腦水腫及肺水腫是會快速死亡的疾病,就需要立刻下降海拔處理,如果在同一個高度休息後仍然不適,就要立刻往低海拔下降,並且需要有人陪同!